《到什么地方学习》是陈云1942年3月24日为延安《解放日报》写的署名社论。他针对当时干部要求进学校学习,不愿参加工作的问题,分析了“进学校读书与参加工作”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要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更好地完成革命事业。
工作对学习具有重要指引作用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并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因此,工作理应是学习的基础,对学习具有重要指引作用。 延安时期,在新干部中曾出现两种错误倾向: 一种是不愿立即参加工作,要求进学校、“要在政治上开展一下”,或者要求长期学习的问题; 一种是要求先进学校读书,后去参加工作的问题。 ?针对第一个问题,陈云提出:党当然希望干部在政治上开展起来,但应该研究,干部在政治上如何才能开展?结合事实,陈云指出:真正政治上高明的革命家,只能在革命斗争中培养,不能专从学校里训练。共产党的真正领袖不论是苏联的或者是中国的,决不是毫无经验、夸夸其谈的人,而是既有丰富革命经验又有真正革命理论的人,干部也是一样,真正政治上开展的干部,决不是毫无革命斗争经验的。 因此,陈云得出结论:没有革命斗争经验的人,如果不到工作中取得实际经验,单靠听讲看书,甚至饱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原则,想在政治上真正开展是不可能的,因为使政治上开展的最基本的东西,是革命斗争的实际经验,没有实际经验,就没有政治上开展的基础。 ?针对第二个问题,陈云认为,这是干部缺少工作经验的表现。经验证明,除了学习专门的知识以外,一般没有或者缺少工作经验的干部,应该先到工作中去学习。没有工作经验的新干部只在学校中学习,要真正掌握理论是不可能的。真正的理论,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才能逐渐深刻地领会,因为理论是实际的反映,归根到底是来自实际,而不是来自书本。要使没有工作经验的干部真正在思想上政治上进步,不是先进学校,而应该先去工作。 学习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实践知识的学习。实践的历练对干部健康成长必不可少,实践也是干部教育培训最好的课堂。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正处于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也是矛盾和问题多发期。思想认识问题与现实利益问题交织,长期积累的问题与新出现的问题叠加,问题绕不开,也躲不过。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注意靠实践深化学习,靠实践解决问题,带着问题学,拜人民为师,在不断解决矛盾和问题中提高能力,更好地掌握领导工作主动权,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大发展。 加强理论武装,提升政治水平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科学的理论是从客观实际中抽象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在强调实际工作的基础作用的同时,陈云指出:并不是说每个做过实际工作的干部政治上都很开展了。事实上,我们党内做过实际工作的干部,政治水平一般说来还不高,而且还有一些经验主义者,“他们用自己狭隘的经验去观察去解决一切问题”。因此,陈云强调要提高干部的政治水平,克服经验主义,要在思想方法上,在政治上和理论上,在党的路线上和政策上加强教育。 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用科学理论武装,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胜利的思想基础,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鲜明特色。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从坚定理想信念的角度,对加强思想建设、抓好理论武装作出规定,明确提出,“党的各级组织必须坚持不懈抓好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自觉抓好学习、增强党性修养”。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思想理论建设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思想建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高度自觉。 使学习与工作相得益彰 理论必须和实践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实践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理论只有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才能变为物质力量。再好的理论如果不和实践相结合,也是毫无意义的。 在延安整风前,曾出现过两种错误的学风: 一种是教条主义,即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的书本,照抄照搬别国模式; 另一种是经验主义,即忽视理论学习和理论指导,往往陷入事务主义,迷失前进方向。 针对这一问题,陈云强调要使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两者结合起来。如果两者不是相辅而行,则提高政治水平和克服经验主义是不可能的。 学习和工作既互相联结、互相贯通,又互相渗透、互相依赖。 党的历史也早已证明,什么时候理论与实际结合得好,党和国家的事业就健康发展,反之,就往往遭受挫折。必须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才能形成“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良性循环,使学习与工作相得益彰。这样,我们才能从容应对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紧紧抓住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创造国家和民族更加文明进步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