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务工作是党的建设工作重点关注的内容,是党的基础性工作,关系党组织的实际运行状况。重视党务工作、善抓党务工作一直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内部管理的宝贵经验。但是,在党务工作开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党务工作切入不准、把党务工作简单定义为“传声筒”、党务工作实操水平参差不齐、党务工作和业务工作“两张皮”等。这些问题如不加以重视就会导致党务工作被“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忽略主体责任,抓业务不抓党务。由于业务工作具有较大支配权,而党务工作更多是思想性、教育性内容,常常让人感到日计有余而岁计不足,难以数出太多实绩,而业务工作“硬件多”,工作容易量化。其次,认识上有偏见,摆不正党员的位置,认为党务工作任务重、工作难度大、地位不高,难有作为。甚至怕得罪人敷衍应付,执纪失之于软、失之于宽。或是态度不端正,存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倾向,把工作成绩当成个人政绩、把岗位职责视为个人权力。党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较强的工作,没有党务工作基础很难胜任。“不懂”“不会”也是致使党务工作“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党务工作连着党建工作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有的放矢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用党建思维抓实党务工作。党建工作与党务工作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范畴,需要从认识上准确把握两者的辩证关系,没有党建,党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没有党务,党建就没有了外在呈现端口。党建工作和党务工作有所不同,党建工作从内容上来说要更加丰富,包括政治建设、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等,党务工作更加具体,围绕党的建设开展一系列具体活动,比如发展党员、收缴党费、党员教育工作等。党务工作是党建过程的一种呈现,党建是党务工作的主要内容。两者联系紧密,离开党的建设,就不存在党务工作,因此,党务工作要以党建思维为指导,组织党员共同参与到党的各项建设中来,增强党员党建各项工作参与度,积极推动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同时,基层党组织书记要明晰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身份,树立大党建工作格局,建立起党建工作与党务工作的连接机制。保证好党务干部抓好基础性工作的同时,探索党员作用发挥途径。
党务工作与业务工作需“同频共振”。积极推进党务工作与业务工作相结合,以系统思维推动党务工作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党务工作和业务工作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形成以党务促业务、以业务促发展的局面。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坚持党务工作和业务工作目标同向、部署同步、工作同力,使二者在融合发展中相互促进。党务工作与业务工作是有机统一的,党务工作抓好了,就能为业务工作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同时,实现党务和业务“同频共振”,要注意避免出现重业务轻党务的情况,这就需要强化组织责任,突出抓好“关键少数”。进一步明确党支部职责,压紧压实党支部书记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做到明责、履责、尽责,凝聚党支部书记队伍的向心力和战斗力。另外,推动党务工作与业务工作共同发力,还在于要有专业的党务工作者,积极探索党务工作者专职化,积极探索党务工作者专职化,克服党务工作中专业性不强的问题。同时,丰富组织生活内容和形式,增强吸引力和实效性。党支部组织活动要紧密联系实际,组织切合党员需求的“前期设计”,克服组织生活存在形式主义、痕迹主义的现象,让集体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增强吸引力。
做好党务工作关键在人。“国家之所重者人才”,党务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一方面要提高党务工作者党务理论和技能,这是做好党务工作的基础。党务干部作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代表者、执行者,肩负着管理教育干部的重任,应扎实打牢党务工作的基本功,担当起凝聚队伍、理顺情绪、鼓舞干劲、引领发展的使命。另一方面,提高党务工作者专业化水平,党务人员专职化程度决定着基层党建工作的质量水平。深学业务知识,才能成为党务工作的“百事通”。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才能学深学透党务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工作能力。再者,党务工作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要将服务群众、保护群众利益坚持到底作为一切工作开展的基本原则。这样既可以保证在工作中不会迷失方向,也可以更好地发挥党务工作者的责任感,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作合格的党组织成员。
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党务工作。网络信息技术给党务工作带来了新发展、新机遇,推动了党务工作在思维、功能和治理结构方面发生转变。新时代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作用,积极推动党务工作创新。一是信息技术革新党务工作方式,从技术角度重塑党务工作管理系统、构建党务管理平台,可以促进党务工作向精细化方面发展。为了适应网络信息技术发展需求,迫切需要推进党务工作向大数据思维转变,以提高执行与决策能力。具体来看,利用大数据辅助党务工作者作出正确决策,转变传统的管理手段与模式,增强互动性;基于大数据思维,在细节判断、信息共享等方面进行资源整合。通过信息技术辅助党务工作人员完成管理、宣传、教育、数据存储与分析、决策、监督等工作,实现工作方式由人工向人机协同转变。二是信息技术的引入提高党务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庞大的数据库、专业化的知识库、科学的推理规则、精确的算法、可视化的呈现方式,为工作人员提供准确的搜索结果、精确的数据分析结果、科学的建议和方案。义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立场。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也是现代化发展的受益者。中国式现代化能够超越以资本为核心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在现代化发展中坚持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人的主创精神,并将现代化发展成果落实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刻内涵,也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中少数人富裕、多数人相对贫困的两极分化局面,创造了全体人民共同迈向现代化、共同实现现代化的新发展道路。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了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核心,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取向的现代化发展新思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与相互强化中,实现国家富强、社会富裕与人民幸福的有机统一。所以,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才能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全面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实践经验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串联式单一领域继起的现代化,而是并联式全面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全面性与协调性并重,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发展战略。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全方位协同发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建设由强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再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立足中国国情、把握中国实际,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发展目标,“五位一体”构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使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了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全方位特征。
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吸收、借鉴了西方现代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实现现代化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避免了单一向度的传统现代化发展模式,强调多元现代化目标间均衡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系统观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规划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实践中,中国式现代化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抓手,全面系统、有机协同地推进现代化发展的各项任务,将“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开创了“五个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发展新道路。
和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其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的现代化发展之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基本制度,使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和睦的现代化。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绝不以殖民扩张的方式实现现代化发展的资本原始积累,也反对“国强必霸”、恃强凌弱的发展逻辑。中国式现代化主张以互利共赢理念,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在合作互利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世界发展紧密相连,通过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促进更加紧密的国际合作,提供互利共赢的现代化发展新逻辑。
其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包容性现代化发展之路。中国式现代化倡导“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强调多种文化文明之间的包容发展。通过文明互鉴、文化包容,使世界各国在和平发展中共同致力于自身的现代化建设。
总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性发展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体现中国文化与中国智慧的新型现代化发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经验与发展模式,既解决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难题,也扩展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经验,为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鼓励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立足自身国情,探索符合自身特征的现代化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