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从“一块肉”到“一块奶酪”的产业变革

发布时间: 2024-08-01     来源:     作者:

背靠大牧场,好环境养好畜;面向大市场,好品牌卖好价。

传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现代畜牧业转型,是适应生态的过程,也是适应市场的过程。

从养羊、宰羊、卖羊肉,到“减羊增牛”、养牛挤奶、加工奶酪、品牌溢价……近十年,锡林郭勒盟畜牧业逐步向全链条转型。

多年前,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额尔敦塔拉嘎查,当周边牧民还围着羊圈忙碌时,呼和巴日斯联合5个牧户组成格希格态牧业专业合作社养牛,经过多年经营,优质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发展到百余头。

除了养殖,呼和巴日斯一家还办起了塔奔贺希格食品加工厂,合作社母牛所产鲜奶也成为奶食加工的原料。今年5月,该加工厂获得了品牌认证授权,与其他52家奶食经营主体一道融入锡林郭勒奶酪区域公用品牌“大家庭”。

呼和巴日斯的牧业之路,就是锡林郭勒盟畜牧业发展变革的缩影。2023年底,全盟各地生产奶酪及其延伸产品近6万吨,带动农牧民及相关从业人员近3万人。

位于呼和浩特市的锡林郭勒奶酪官方旗舰店。(摄影:刘博)

变革牧场发展,就是转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在充分尊重牧民意愿的前提下,将更多生产力从传统生产方式中转移出来,同时逐步减少天然牧场的养畜压力。

早在2016年,针对草原生态承载压力、牧民增收瓶颈等现实问题,锡林郭勒盟大力实施“减羊增牛”战略,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生产效益、提高供给质量上持续发力,深入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牧民乌日尼勒图生活在阿巴嘎旗南部的沙地草原,他家曾以山羊养殖为主。随着草场沙化,加之羊价大跌,那些年他家将400多只山羊全部处理后,买了30头二代西门塔尔母牛,开始了少养精养的发展之路。如今,他家通过引进新品种、科学养殖,最初引进的西门塔尔牛已全部淘汰,现有的70多头牛全部达到了四代以上,并被认定为盟级西门塔尔牛选育核心群。在2021年全盟第十六届赛畜会上,乌尼日勒图家的西门塔尔公牛犊拍出3万元的高价。

政策引领推动畜牧养殖结构战略性调整。经过几年努力,全盟已形成“核心育种场+种牛场+核心群+养殖户”四级良种肉牛繁育体系,肉牛养殖基本实现了良种化,安格斯等高端肉牛养殖规模一度居全区首位,天然草场载畜量也实现了负增长。同时,大力推广“户繁企育”合作养殖模式,支持育肥牛在盟内屠宰企业精深加工,2023牧业年度肉牛存栏220万头,“减羊增牛”成效持续巩固。

2021年,在乌拉盖草原培育成功的“华西牛”新品种正式审定命名,成为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新品种,目前,锡林郭勒盟已成为全国华西牛新品种核心供种基地。2023年,华西牛育种群规模新增49户2407头,累计达到91户1.5万头。

锡林郭勒草原上培育出的优质畜种华西牛。(摄影:刘博)

如今的锡林郭勒草原,畜牧业不再是“一羊独大”。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结合市场需求和变化趋势,全盟正加快调整牧业产业布局:

重点在中北部和西部地区建设“锡林郭勒羊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在浑善达克沙地、半农半牧区、主要水系流域建设以优质西门塔尔牛、华西牛为主,安格斯牛为辅的优质良种肉牛产业带;

在锡林浩特市、苏尼特左旗、正蓝旗、镶黄旗等地建设地方特色乳制品产业集群;

在北部旗县市打造现代马产业基地;

在苏尼特右旗、苏尼特左旗和二连浩特市打造驼产业基地。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抓好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绿色有机品牌打造,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从养殖结构调整到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实现优质优价,带动牧民增收,畜牧业融入市场经济靠的是品牌。

近两年,阿巴嘎旗的许多牧民和内蒙古额尔敦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追溯养殖协议,羔羊从戴上耳标的那一刻,养殖全程被纳入监管,企业收购后利用终端系统对肉羊屠宰、分割、包装、入库等各环节信息进行二次整合录入,每个产品单品均统一包装并贴有追溯二维码、防伪验证码标签,保障肉源全程安全可追溯。

为深化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锡林郭勒盟准确把握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战略定位,持续打造“锡林郭勒羊肉”区域公用品牌,以品牌引领增强市场竞争力,力促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目前,“锡林郭勒羊”被农业农村部纳入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2023年追溯草原羊为31.5万只,在全国羊肉市场走低的大背景下,锡林郭勒盟追溯羊收购端平均高于市场价1.5元/斤,销售端产品溢价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