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记忆·海南(30)】渡口陶瓷厂旧事(一)

发布时间: 2020-12-29     来源: 政协乌海市海南区委员会《记忆·海南》     作者: 海南区委组织部

【记忆·海南(30)】渡口陶瓷厂旧事(一)


     编者按:《记忆·海南》,是政协海南区委员会编纂出版的海南区第一本文史资料。该书从文化艺术等不同层面、不同视角记述和展示了建区以来各项事业的发展成就,丰富了地区史志宝库,提升了地区文化品位。        

     为了让每个海南人熟知区情历史,经政协海南区委员会同意,区委组织部从即日起在“先锋海南”微信公众号开设“记忆·海南专栏”,陆续刊发《记忆·海南》收录的文史资料,力求使全区广大党员干部更多、更深入的了解本地区的发展史,从艰辛探索历程、艰难创业里程、艰苦奋斗征程中汲取坚守初心使命、砥砺前行的精神和力量,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北方海南的建设和发展。          

     本期推出《渡口陶瓷厂旧事(一)》,略有删节。


渡口陶瓷厂旧事(一)

----忆  南---

      46年,岁月的长河中不过是沧海一粟。然而,对一个企业来说,则  是一道生命的轮回。渡口陶瓷厂,海南区第一家集体企业。它从历史中走来,本世纪初“寿终正寝”。近50载的兴衰更迭,只有亲历者任德和  方知始终,道出那些让人回味的悠悠往事。


      黄河,在乌海“逗留”,造就了一方的富庶与祥和。海南区与宁夏石嘴山交界的渡口一带,陶土资源富集,当地生产陶器历史悠久。1931  年,西北军阀马鸿逵就在这里建厂生产日用陶瓷。建国初期,解克善、闫广山、张铁锁三人经营小作坊,并采用粗放、零散地生产经营方式生产粗陶瓷。1956年,陶瓷生产合作社成立,当地第一家集体性质的陶瓷  生产企业诞生了。


“马拉碾子人工筛,手摇轮子脚踩泥”


      1957年,17岁的任德和从包头石拐投奔在合作社工作的叔叔,开始了40年的“陶工”生涯。“3孔烧陶的土坯窑,20多间土房房,车间啥的都没有,就这些,还是以前的窑主(小作坊主)置办下的家底。” 至今,任德和对初到合作社时的场景记忆犹新。1958年,鄂托克旗人民政府将合作社收为公有,这里解释一下,当时,渡口一带归鄂托克旗管辖。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整合了合作社的场地、烧成窑及小型设备工具,成立地方国营渡口耐火材料厂,包括任德和在内的技术人员转为国营工人。


陶瓷厂.png

渡口陶瓷厂外景


      从一个土里刨食的农村娃,一下子转变身份吃上“公家饭”,任德和着实高兴了一阵子。但是,任德和很快就被艰苦且枯燥的工作磨没了脾气。当年,生产条件非常落后,生产陶瓷的一整套流程基本靠人力完成,有句话形容得非常恰当,叫“马拉碾子人工筛,手摇轮子脚踩泥。”马拉碾子人工筛,说的是粉碎、筛选陶土的过程。手摇轮子脚踩泥,说的是制作陶瓷模子的环节。由于未掌握现成的技术,任德和从制模学徒工干起。


      “车间里,我们一个生产小组3个人,我和另外一名学徒工负责和泥、摇轮,一名师傅负责做模子。”任德和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做模子可是个技术活儿,讲究很多。首先,体积越大和越小的模子不好做,比如说大的水缸,小的盆盆罐罐,这些特别要求技术的含金量,细节上,和泥要软硬、密度适中,不然模子就报废了;做模子同样考验技术,手上的感觉最为关键。而感觉从哪里来呢?答案在勤学苦练。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放在平常工作中,师傅只是简单示范及指导,并不多说,如果想学到真本事,背后的付出必不可少。“我们同事两班倒,轮流练习和泥和摇轮,有机会也尝试做模子。下班后,我经常一个人在车间加班,拿捏手上的力道、找感觉,泥坯子不知道练坏了多少,手上的皮磨掉了一层又一层。”任德和回忆说。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年的刻苦学习,任德和正式出徒,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经过任德和手的陶瓷模子,大小、尺寸如出一辙,个顶个的过关。